查看原文
其他

地震后,她立志要建更牢固的房子

职业发展中心 清华大学 2022-10-06

出生于四川自贡的女孩胡黎俐

2008年亲历了汶川地震

那时,一颗梦想的种子

夹杂着无数的泪水开始萌芽

指引着她选择了土木工程


如今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胡黎俐前往上海交通大学

任助理教授

继续科学研究

只为了心中的理想——

“建出更牢固、更安全的房子”

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震后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2008年,胡黎俐正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上高一。学校下午2:40才上课,5月12日那天下午2:28,她还在学校附近的家里。突然之间,胡黎俐所住的老房子猛烈地晃动不止。等她反应过来是地震、想往外逃的时候,门却因为变形打不开了。直到房屋停止了晃动,她才用全身力气打开门,飞快跑去操场,忐忑不安地等待。直到学校广播传来消息,才知道汶川地震了。因为担心余震,那一晚,她和父母以及上百个家庭,在操场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一周后的升旗仪式上,校长朗诵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胡黎俐听到后流泪不止。那段时间,她一下课就回家看新闻,新闻上的故事让一次次“撕心裂肺”。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土地的大叔、失去双腿的学生,他们说着的乡音,他们周围的山水,让她觉得灾难和生离死别离得那么近。种种冲击让依稀产生了一个想法:我希望自己未来可以建出更牢固、更安全的房子,让这样的惨剧不再重演。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胡黎俐“梦想的种子”。


联培期间积极参与瑞士当地一年一度的SOLA接力长跑


高考后,胡黎俐进入天津大学,坚定地选择了茅以升班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天大茅以升校长有一首名诗:“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在这首诗的激励下,她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科研竞赛。渐渐地,她发现科研似乎与她的梦想很契合



读博需要“负重效应”


为了让梦想的种子茁壮成长,胡黎俐选择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她的主要任务从学习已有的知识转变为探索未知领域。她特别感谢学校、学院提供的平台,也感谢导师冯鹏教授的指导和信任,让她很快找到了做研究的感觉。


“我研究的大方向是通过新材料的应用有效地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具体是针对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钢结构开展研究。”钢结构容易发生疲劳破坏和屈曲破坏,这两种破坏的发生都非常突然,会像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一样,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减少和避免这样的悲剧,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将高性能复合材料与钢结构进行了合理的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她在第一学期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这篇文章通过新材料的加固将钢结构的疲劳寿命提升到了原来的3倍,这让刚刚开始科研的胡黎俐兴奋不已。紧接着她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机理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并发表多篇文章。


硕士毕业之际,身边的同学有的去了房地产行业,有的转行去了金融行业。看着他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胡黎俐心中也有些羡慕。但“相比起来,科研带给我更大的成就感,曾经的梦想也在召唤着我”。于是,胡黎俐选择了转博,导师也十分支持她的决定。2017年9月,胡黎俐正式成为了清华大学土木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在科技工作者日通过网易新闻直播向全国38万观众介绍近期研究


此后,导师给胡黎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我‘做一流研究,当国际学者’”博士课题难度和硕士课题相比,高了太多。胡黎俐形容,在硕士阶段“四季如春”,却在博士阶段一开头便“七月飘雪”。


“我博士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复合材料加固钢结构屈曲性能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不仅需要效果显著,还要施工便捷、节省材料,可大量应用于实际工程。“刚开始我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一筹莫展,甚至想到换课题”。后来,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再加上与导师和课题组的同学充分讨论,胡黎俐终于突破了瓶颈。一个深夜,她突然想到可通过给钢柱施加预压力来增强其抗压性能,就像有名的“负重效应”——船在有一定负重的时候,反而是最安全的百万吨的巨轮很少被打翻沉没,沉没的常常是负重极轻的小船。于是,她创新地提出了预应力复合材料抗屈曲加固技术。这项技术从原理上挑战了人们认为预应力加固不能提高钢柱屈曲性能的传统观念。这样的逆向思维一开始受到了一些冷遇和质疑,但经过她反复的理论论证和试验证明,最终证实了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相关成果不仅获得审稿人高度评价,也在业内得到广泛关注。这段经历让她知道,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时在黑夜再坚持一下,就能等到黎明


在导师的指引下,胡黎俐也十分注重拓展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读书期间,她曾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与著名学者团队进行交流,建立起了与国际学术界的良好关系。在瑞士交流的10个月里,她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指导一位本校硕士完成其硕士论文,得到了国外导师的高度评价。为了获得更多国际专家的宝贵意见,她参加了8次国际会议,并在本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国际会议CICE上做过两次学术报告。此外,她还在第三届国际复材结构暑期学校作为唯一研究生和本领域的专家一起给几百名学生全英文授课,锻炼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和表达能力。


在第二届国际复材结构青年学者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胡黎俐在清华构筑了更清晰的梦想。目前,她共发表论文20篇(JCR Q1分区SCI论文9篇、EI论文4篇、国际及国内会议论文6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被行业标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修复钢结构技术规程》采用,为实现“建设安全家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聚焦海洋土木,建设安全家园


转眼便到了2020年博士毕业之际,这是胡黎俐亲历地震后的第十二年。此时的她,回想起08年那个刚上高一的自己,想对她说声谢谢——“谢谢她在懵懂的年纪有了一个梦,因此我后面的人生才有了方向。


“十二年之后的,在学校、学院及导师的悉心培养下,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很有希望可以提出更多有效提升结构性能、保障建筑安全的新方法、新技术”。因此,胡黎俐决心通过做科学研究实现心中的梦想。求职的时候,她将“高校任教”作为她的唯一目标,并被录取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的船建学院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平台,其土木工程学科为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其中海洋土木方向是该学科为对接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学校“大海洋”布局所定位的重点方向之一,与胡黎俐未来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从这里扬帆启航,我将努力探索将高性能复合材料推广于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结构,积极响应我国海疆主权保障、海洋开发的迫切需要;同时借助上海交大的国际化背景,努力与海内外专家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渠道,争取获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实现‘建设安全家园’的梦想。”


其实胡黎俐也曾想过回到熟悉的家乡、回到父母身边,或是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轻松地度过一生。但在必须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她还是无法选择安逸。她的导师曾经说的:“从你步入清华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将必须肩负起使命,你将不再可能选择安逸。”胡黎俐觉得,她应该去最需要她的战场,去那里做一名奋斗的土木工程学者,学以致用、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思想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2008年的经历让胡黎俐有了建设安全家园的梦想,也让她宠辱不惊、无所畏惧,这是她内心的坚守与准则。“科研之路有时风调雨顺,有时布满荆棘,一路惊吓与惊喜同在,精彩不止、感叹不已,这就像是在探索未知的浩瀚星空。”





来源 | 职业发展中心

排版 | 李沫潼

编辑 | 李沫潼 赵姝婧



静花疏雪里,悠然落清华


酷!清华首名海军陆战队女兵

诗和“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院士

首次实现!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